【經濟日報╱趙正義】
與住宅市場的急速冷凍比較,近日商用不動產表現相對平穩,包括世貿2館等指標大案,都順利標脫,租賃市場的空置率也逐漸降低、部分房東開始調漲租金,預料未來的商用不動產市況仍審慎樂觀。
若仔細分析,可發現目前商用不動產市場的資金需求是大於使用需求的,畢竟各國都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熱錢總得去化。
但如今兩岸已準備簽署投資保障協議,未來登台發展的陸企應會變多,可為市場注入新活水。
據仲量聯行調查,台北A級辦公大樓在連續兩年無新增供給及需求穩定成長下,近來空置率逐漸降低,部分房東已開始調漲租金,預估年底前可望有3%到5%的租金成長。
投資市場方面,由於國內資金仍然充沛,在股市風險高、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具有穩定收益的商用不動產仍將受到投資者青睞。上半年投資級商用不動產交易共有31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90億減少19%,主因在於可釋出的優質物件十分稀少。
從下半年可能交易的案件來看, 預估今年全年交易應可達800億到1,000億元,較去年總成交的1,200億元約減少二成左右,但還算是不錯的水位。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對於陸資來台投資項目逐漸開放,但是現階段陸資買房仍受限於「五四三」規範限制,因此除帶動租金行情外,陸資對於投資買賣市場實際投入影響有限。
至於國內投資者,則因政府房市管制動作頻頻、陸客來台自由行商機啟動,部分開發商轉向觀光不動產,旅館投資市場復甦,促使不動產開發多元化。
全球經濟波動和歐債危機難解的情況下,外資對下半年多抱持較保守審慎的態度,大陸、香港、韓國、新加坡紛紛祭出振興經濟方案,台灣如果持續內部紛擾,對下半年的景氣我們也不敢樂觀。
不過台灣仍具有大中華區民主窗口的優勢,政府如能以更積極開放的政策,吸引更多國際企業與人才來台發展,並促進兩岸合作平台的建立來放眼全球市場,將可提振更多的商辦實質需求,帶動房地產的健全發展。(作者是仲量聯行董事總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