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鍾偉】
2013年中國房價運行狀況會如何呢?我的預測如下:銷售面積可能創10年新高,但銷售價格大致平穩。房地產行業呈現出銷售好於投資、一二線好於三四線、住宅好於非住宅、龍頭企業好於小企業的特點。作出上述判斷的六點邏輯如下:
第一,巨大的庫存導致價格難漲。2010年和2011年底的房屋在建面積分別約為40億和50億平方公尺,估計到2012年底,房屋在建面積可能超過56億平方公尺,扣除保障房和單位自建,商品房在建面積可能超過40億平方公尺。加上已獲得銷售許可的待售面積3億平方公尺,庫存足夠銷售4年。房地產供過於求的狀況已形成,房價整體上既無暴漲基礎,更不可能有供應斷檔之憂。
第二,政策的調控仍將延續,繼續收緊或放鬆的可能性都不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房價調控使用「堅持」一詞,顯示明年宏觀調控即便有所放鬆,其前提也是物價、房價相對穩定,房地產調控政策明顯放鬆是無望的。房產稅等更嚴厲的措施似乎也未到推出時點,這將保證房地產運行在相對平穩的軌跡上。考慮到2013年是保障房中可售部分的供應高峰,因此2013年房屋銷售面積可能接近11億平方公尺,預計房價整體漲幅可能和CPI接近。
第三,銷售好於投資。以往的經驗是,在樓市銷售回暖約5至6個月後,樓市投資也將溫和上升。全國之所以再度出現新的「地王」現象,並非土地出讓市場整體活躍,而在於一二線城市核心區地價昂貴、地塊較小的土地出讓,更受到青睞。預計2013年銷售面積和銷售金額仍將回暖,但對上游行業的帶動則相對有限,全年房地產投資年增率也難以達到20%以上。
第四,一二線好於三四線。「北上廣」和部分省會城市的核心區域,可能會出現房價明顯上漲的情況,但其供應量只占城市整體供應量的不足10%,對整體房價的推動作用也有限。
不可忽視的是,三四線城市過去兩年未受限購限貸政策的直接衝擊,2013年也將是保障房中可售部分的供應高峰,如果將這部分交易納入房價統計範疇,也可能會對平抑房價有貢獻。一線核心區域房價明顯上漲,和全國房價漲幅有限的格局將並存。
第五,住宅好於非住宅。房地產調控政策導致過去數年非住宅的供應大增,但中國首次置業和改善型居住是目前需求的主流,電商平台的興起又推動大型商業賣場的需求趨於萎縮,在一些中西部城市,城市綜合體泡沫已悄然浮現。
第六,房地產企業苦樂不均,後續退出房地產行業者將多於新進入者。2013年,銷售面積和金額的上升,對開發商盈利增長的貢獻是有限的;流動性寬鬆導致的資金成本回落,才是開發商利潤增長的重要因素,明年上市房企業績很可能超出目前預期。
中國商品房和保障房的建設高峰很可能已經過去。縱觀未來8年,商品房新開工和在建面積很可能來到歷史高位之前。很難想像未來8年,商品房供應量也能如GDP和居民收入那樣翻番,年銷售20億平方公尺,或年新開工30億平方公尺幾乎是讓人難以置信的。同時,保障房的建設力度也將趨弱,畢竟中國的城市化率、人口增長和遷徙已到了轉折點,居住基本條件已有顯著改善。未來中國房地產很可能處於相對平穩的狀態。從上述資料和邏輯看來,2013年的房價暴漲論,其實現的可能性甚低;未來隨著中國居民的收入倍增,房價仍有一定空間,但餘地已不大。
(作者是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教授,本文由第一財經日報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