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葉凌棋】
去年文林苑事件瞬間引爆都市更新的壓力鍋,今年4月大法官會議解釋文所引發的修法效應更推遲了所有的計畫進度。長此以往,「都更」被窄化為「蓋新屋」,是由下而上,就是建商找人同意後,把房子拆掉重建,讓房子變美,創造更多的財富。但是,關於都更,我想說的是,開發利益的創造、分配當然是重要關鍵,但從來不應該是唯一價值。
只有超越利益的單面向思考,我們才能包容多元的意見,都更才能提供更多可能性。
若以「居住安全」的角度來看,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頻率之高,絕對是威脅身家財產的不定時炸彈,且全台共有高達51條的斷層,更對人口稠密的都會區產生莫大的威脅,如果我們只想堅守眼前的短暫利益,而不堅持做對的事,儘快對結構堪慮、環境窳陋的居住空間進行改善,恐怕受害的是自己卻不自知。
然而,凡事不是「得到」,就是「學到」。我們很感謝文林苑給大眾上了一課,讓我們先「學到」,個人所有權仍應尊重多數人的利益。而後,我們還能從經驗中「得到」。所謂「得到」,意即在推動都更的路上,已經逐漸脫離陣痛,產出共識和方法。
在這個論戰交鋒趨於理性的過程下,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以國土規劃、都市防災的專業高度,比對大台北地區災害潛勢圖時,指出都更價值的新藍海,認為北部地區屋齡超過30年以上的老舊房屋有133.5萬餘戶,雙北市合計有94.7萬戶,一旦發生芮氏規模6.3地震,最慘將震垮4,000棟大樓,因此,內政部責無旁貸地研擬推出「防災型都更」,計畫五年內砸下90億元,更新雙北市約5,500戶老舊住宅,防患於未然。
另外,新北市也配合「防災型都更」的推動,提出「簡易都更」。未來,在新北市只要基地面積達500平方公尺,就可申請都更,此舉將大幅降低整合的門檻、加速重建推進、倍增更新成果。
而台北市政府在張副市長的戮力推動下,更積極地因應大法官釋憲文的要求,主動進行強化正當行政程序、制定公聽會程序作業要點、建立都更爭議協商模式、成立財團法人都市更新推動中心、制訂計畫及估價審議標準、優化審議效率等重要改革,讓都市更新更法制化、透明化,也更人性化。在主管機關的主導下,未來資源的導入、作業制度的優化、專業者的投入,以及更完善的公民參與機制,缺一不可。
都更議題在台灣有其現實的急迫性,非關建築開發的利益,都市景觀也還只是其次,面對不確定性的天然災害風險,以及餘悸猶存的毀滅性經驗,都更的核心課題應該重新聚焦在廣大民眾的身家財產的安全問題。
透過社會事件的學習,我們可以檢討制度、調整角色,但更重要的是端正價值、凝聚共識,以及樹立目標。我們應該給政府肯定與支持,也對政府在追求正確價值的路上,有著更高的期許。
(作者是永慶房產事業群總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