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孟翰】
台灣這一波房地產景氣長達10年,實與國際經濟與兩岸關係快速發展有關,加上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美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QE),導致全球利率走低、熱錢氾濫。
在「台灣錢淹腳目」環境下,政府持續降稅,並且未開徵資本利得稅,而房地產交易成本又偏低,終致形成「內需+外需+預期心理」而導致房價一路飆漲。
有鑑於此,政府於2011年6月1日開徵奢侈稅,2012年8月1日實施實價登錄,目的在於藉資訊透明化與高額稅率,遏抑短期投機,殊不知M型社會有錢人愈來愈多,加上地下經濟無法根絕,以及國內特有預售屋制度,使得有錢人得以運用財務槓桿獲取暴利,奢侈稅效果不如預期。
最近財政部著手檢討奢侈稅,學界建議擴大打擊面,例如延長閉鎖期年限、課徵買方稅等,不過房市榮枯徘徊於十字路口,經濟復甦也不明顯,政府「打房」投鼠忌器,卻擔心房市反轉拖累整體經濟成長,甚至造成金融系統性風險。
尤其是房地產關聯性產業甚多,除了營造業之外,周邊服務產業例如仲介、地政士之就業機會,以及購屋、換屋延伸之經濟與稅收效益,均不容忽視,這也是財政部堅持奢侈稅只修不廢,並採2年滾動式檢討、觀察之主要原因。
因此,可以預見的是,未來財政部對於奢侈稅修法之態度將愈來愈謹慎,而修法尺度之寬鬆,將取決於整體房市景氣走勢而定。
不過基於「居住正義」,房地產稅制改革勢在必行,尤其參照先進國家對於持有稅、交易稅與資本利得稅方向規劃,亦是刻不容緩,畢竟奢侈稅只是權宜措施,一旦整體稅制規劃完成,奢侈稅即可功成身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