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UDN房市情報: 丁予嘉:土地房屋持有成本太低,才是原罪!

UDN房市情報
udn房市情報:提供國內房市最新資訊,含房市政策、趨勢、房貸、區域行情及居家設計裝潢等,讓網友輕鬆獲得房市一手情報。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丁予嘉:土地房屋持有成本太低,才是原罪!
Mar 31st 2013, 21:58

【經濟日報╱丁予嘉】

改善國家財政,縮衣節食應非良方,為求另闢財源,加上手中可變賣資產愈來愈少,政府從稅收中開源應是理所當然。然多數國人或許不清楚,我國所得稅收入不僅占歲入貢獻的最大比重,占比還年年提升,去年甚至高達42.3%,且近十年CAGR(年複合成長率)達6.8%,遠高於同期間稅收總額之3.8%,果然受薪階層不愧為國家棟樑,一肩擔起了國家財政的重責大任。

稍微可以當仁不讓的,我認為應該還有「土地房屋」相關稅目,經過各項稅收增幅、占比的交叉比對,此部份稅源算是相當穩定,應有充足國庫的實力,值得拿放大鏡好好看看。

目前國內在土地房屋的相關稅目,包含土地稅、房屋稅、還有俗稱奢侈稅的特種貨物及勞務稅。以去年資料為例,倘若不計僅貢獻稅收0.2%的奢侈稅,土地稅及房屋稅合計占全國稅收12%,事實上土地稅平均每年已貢獻地方約五至七成的稅收。

有鑑於此,我們先排除收入波動較大的土增稅,則地價稅及房屋稅皆兼具課徵容易、不易逃稅的穩定性,條件上十分適用於充實地方財源。不過一談到課稅,畢竟沒有人歡迎,也因此稅基的公平性,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爭議。

國際間土地稅(或包含在財產稅中)的稅基,部分以「租金價值」為標準,另以「資本價值」為標準。其中前者租金價值雖具市價概念,但作業上多以當年度的租金總額為基礎,即便折現成現值,當中如利率、現金流等假設因缺乏客觀性,實務上仍會和資本價值產生落差。

相對地,資本價值多以市價或等比例價值為依歸,較具透明度及公信力,所以站在課稅單位的立場,如何促使估計值朝向市場價值收歛,應是政策的長線目標所在。

但國內現況的矛盾卻不只是估價的問題。早年地價稅與土增稅的稅基原是「兩價合一」,在1911年前後兩次重新規定地價之後,為了回應各方「輕稅簡政」的呼籲,兩價合一的觀念就此被改成「兩價分離」,以致今日地價稅、土增稅分別以「公告地價」、「公告現值」為稅基。

日子一久,隨著縣市政府原本就無力查核地價的現實浮上檯面,三年才調整一次的公告地價、或甚至是一年即調整一次的公告現值,都有偏離市價的現象,只是嚴重程度的高低而已。

至於偏離的「程度」,如果簡單的以稅基與市值的比例關係、亦即所謂的估價比率,即可由內政部提供的統計資料一目了然。以2013年的資料來看,全國土地公告現值占一般土地正常交易的價格比重約當85%,然一旦分母換成「公告地價」,此一比例立即大幅下滑至20%!

換句話說,這等同於地價稅大幅被折價到兩至三成,也難怪民眾普遍對地價稅無感,因為持有的成本的確太低! 據我粗略統計,全台土地房屋之總值,按公告地價算約100兆元,可是每年土地房屋稅總合才1.600億元左右,約0.16%,比起先進國家的1%,相去甚遠,比起島國香港、新加坡等,則更低了。

倘若,政府逐年把這0.16%,提高至1%,即1兆的稅收,什麼二代補充健保、證所稅、奢侈稅等,則完全不必課了,政府財政必定逐年好轉,最棒的是,這樣的稅政,只影響到1%的最有錢的人。

但前述矛盾,對照到目前的政策取向,都可觀察到無論是證交稅或奢侈稅,由於皆採「以稅制量、以量制價」為出發點,或多或少都有交易即原罪的成分在內,殊不知買方賣方之所以情投意合,在價格的條件上必然有「資金、稅率成本」的考量。

因此與其徒勞無功地以量制價,我建議不如回頭思考現有制度上的合理性、以及更多執行層面的問題,總之別讓清淡的市況變成追求假性公平的通用手段,卻根本得不到稅收增加的明顯好處。

(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丁予嘉博士)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