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
不動產實價登錄今天正式上路,不過由於採區段化登記,房價還算不上完全透明,倒是不少建商認為,實價登錄未來將是實價課稅的前身,業界被課稅,最終還是會反映在售價成本上,房價勢必只會走揚不會下跌,對消費者而言,恐怕不盡然是利多。
不動產實價登錄政策,8月1日開始實施,建商銷售結案後需在30天內登記房價,屆時房價公開透明,消費者買屋時就有具體的參考指標。不過基於保全隱私的考量,這項政策只會公開區段的成交行情,不是個別的房價資訊,等於只做到了「半透明」。
高雄地區土地代書蔡錦輝觀察發現,消費者除非十分專精,否則多數對於實價登錄政策並不清楚,短期內看不出「效應」。包括建商、不動產代銷、房仲等業,正在觀望政府下一波的動作。
大立建設董事長張隆基指出,政府實施實價登錄的下一步,脫不了實價課稅,但稅率該怎麼調整,避而不談,包括未來是否取消土增稅、調整契稅,也沒說明,業界現在是走一步,算一步。但可以預見的是,政府只要實價課稅,難保業者不會把「成本」反應在售價上。
高雄縣建築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劉文城說,以透天產品為例,地坪、格局、建材不一,房價當然也不相同,根本無法「均價化」,參考意義不大。而將來政府如果要根據登錄的房價課稅,更要有調整賦稅的配套,往往是牽一髮動全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