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家/文/圖片來源/圓神‧如何出版社】
只要人與建築物間有著緊密的關係,建築物就不會死沉消滅。
舊裝換新衣,單用人力就可以更新屋頂設計。
白川鄉位於南北細長的縱谷裡,古來就有秘境之稱。日本最遠古的「白堊紀」時代的地層就在這裡被發現,這個太古的記憶藏於圍拱著村莊的靈峰白山脈裡,也留在那蓊鬱的櫸木林的動物生態裡,永遠流傳下去。
登上離村莊不遠處山丘上的城山天守閣遺跡,可將荻町村落美景一覽無遺。當冬季來臨時,這裡會受到北風和大雪的侵襲。為了讓強風通過,陽光又可以遍照到整個屋內,屋頂陡斜的合掌屋群的座向都採南北向,看起來就像是步伐整齊的建築物軍團正在進行分列式。
▲白川鄉合掌屋的結構模型。靠著將養蠶室的地板架起的樑,強化了合掌屋的整體結構。在這個學生製作的模型裡,以繩連接木條組合結構,並且還將合掌屋樑上的「駒尻」設計,甚至連細部都清楚的表現出來了。(©加藤詞史)
專為翻新再利用的設計
合掌屋的特徵是骨架與屋頂分離。1樓為居住空間,2樓以上作為養蠶室,家中開放式圍爐的暖氣與炊煙圍繞整個屋內,這些煙可以保護茅草屋頂不受蟲害。連接數段斜樑的水平樑,不但架起了養蠶室的地板,同時也加強了合掌屋的結構。
在合掌屋可以看到的結構,除了用繩索結合的方法,還有在高彎曲度樑的尖端上,作出「駒尻=陀螺尖端」的設計,可以頂起整枝樑。具有放鬆效果的天然材質,以及構成這柔軟結構的體系與細節設計,無不令人為之驚嘆。
▲白川鄉合掌屋的木架結合點。依靠繩索綁住,對於變形(回轉角度)能發揮有效固定的作用。
屋頂的整個面是朝東西向,傾斜角度45~60度。這裡月平均雨量高達180 mm,所以採取這個角度是為了使雨水能快速排掉,僅靠自然的力量就能迅速保持乾燥,茅草屋頂也就不易腐爛。
▲由城山展望台鳥瞰冬天的村落。合掌屋座向皆為南北向,以防風雪。
在1945年白川鄉的合掌屋還有300戶家屋,但隨著時間流逝,數目一直遞減。茅草屋頂約30~40年必須更換一次茅草。每次更換都需動用上200人力,費時兩天,同時也是增進村民親密度的勞力交換的大工程。
「結繩」技術是來自於日本愛惜舊有事物的傳統。日本人向來重視「心之絆=心心相連」與「傳統技術」,時至今日,互助的傳統已不僅限於白川鄉的村民間,不少各地的義工也加入其間,尤其是年輕人,靠著這些年輕一輩的力量,這種優良傳統才能繼續傳承下去。白川鄉與阿爾貝羅貝洛已經締結為姊妹市,雖然這兩個村莊在建材上,一個是石頭,一個是木材,可是在「世界文化遺產兼民宿」的這點上卻是一致的。
錦帶橋
日本傳統架構建築中較少「疊澀」的概念,西歐磚造建築的疊砌拱形結構的實例,在日本就很難看到。日本的太鼓橋、反橋之類向上突起的橋,在力學上並不能算是拱橋,而就造型及功能上來看,或許可以說是種曲線樑。
流經岩國市的錦川上有座「錦帶橋」,這橋是在1673年由當時的岩國藩主.吉川廣嘉所創建的拱橋。1950年在卡琪亞颱風侵襲下,原有的橋架被洪水衝擊流失,之後利用深10m的沉箱,有其上重新架起橋墩,並在橋面上貼上石板,來保存古代的原有風貌。
▲錦帶橋為5拱橋合一的結構,每一個拱長35m,拱高5m,橋寬5m。最兩端的拱橋則是各有5根支柱架起的樑結構。優美的造型與周圍的景觀融合為一,結構獨樹一格,是日本引以為傲的世界名橋。
但到了第4代的「錦帶橋」並非被沖走而再建,而是以「平成時代的架構方法」來重新建造,並於2004年完成。特有的傳統架構技術一代傳一代的傳承下去。不論是白川鄉或是錦帶橋,都是透過不斷持續地更新,來使得技術與空間傳承下去。這個理念也存在伊勢神宮的式年遷宮的儀式。每20年舉行的這個盛大的再生慶典中,不只是為了讓木材能更加耐久地去做補強更新,同時也意味著工匠技藝與人和精神都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在日本建築學會舉辦的「親子建築講座」裡,「筷子橋」非常受小朋友的歡迎。完全不用粘著劑,以筷子這樣的小東西所串起的拱橋。軸力與彎力交互利用,與錦帶橋的複合式風格是相同的。
Book Data
書名:《建築新觀點》
作者:齋藤公男
譯者:李豪軒
簡介:本書企圖導引眾人掌握「建築設計」與「工程技術」之間的關係,並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發掘出未來建築的線索。齋藤教授以有趣的觀點為眾人剖析,從古代世界遺產建築到時代尖端建築,從大規模技術到貼近生活周遭的技術,不只是建築、結構專家能從中思索、激發出「新穎的創意」,單純喜歡建築旅行的人,也一定能獲得知識上的滿足。
※延伸閱讀》打造無走廊空間 讓小坪數變double巨型藝術品的商業中心 來逛街?還是賞設計?美麗公園是我家 陽光綠意鄉村風綠色和平》節能從建築做起,專訪小智研發共同創辦人-劉子煒 想知道更多關於建築的故事嗎?請上綠建築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