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潘家成】
自實價揭露以來,台灣房市已出現兩極化的現象,平價地區房價受到抑制,議價幅度偏高,黃金地段房價反倒獲得支撐、漲勢不斷,因此,不論何種產品類型,慎選置產標的更顯重要。
我建議,買房時,應先衡量「保值抗跌性」,評估投報率是否高於定存、基金等其他資產管理方式;其次,再考慮該物件是否存有稀有性、未來性等附加價值,如此才可能達到「增值收益性」的目的。
近日群義房屋針對全省1,175位有意願購屋民眾所做調查發現,有三成受訪對象購屋動機為「置產投資」。在此類族群當中,家庭年收入在81萬至110萬元的中產階級最積極布局房市;在年齡層表現上也有年輕化的趨勢,有近五成是25歲至34歲的年輕族群。
顯見,一直以來被視作高價位投資選項的「不動產」,在動盪的經濟現況中,已從各類投資選項中脫穎而出,全民瘋房市的態勢逐漸成形。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聚焦在商辦、店面的置產熱潮,近來也因自住市場當道而轉向投入自住型商品,除了著眼於產品類型選擇性較多元之外,也考量到轉手性的問題。
進一步分析,不同年齡層的置產客不約而同地都十分青睞「住宅大樓型」產品,偏好比重達32.2%,但相對來說,35歲以下的青年買方,偏向購置「公寓型」、「套房型」產品;35歲以上的中壯年買方,則喜好購置「住宅大樓型」與「華廈型」產品。
我建議,選定產品主要視「自備款多寡」而定,愈來愈多首購型的置產客,會透過借貸、向親友借款籌措自備款購置小宅收租,待資金充裕時再替換為中高價位的產品。
另一方面,「交通議題乃房價之母」,有62.8%的置產客一致認為,相較於「學區優良」、「重大建設」、「公園綠地」、「商圈機能」等題材,諸如捷運、火車或快速道路等交通利多,更能為區域房市加分。
重大交通建設之於房價的影響有其階段性變化。在規劃、宣示時期,第一波慶祝行情隨之出現,然而,進入施工黑暗期,周邊房市又可能隨之震盪、下修,直到即將完工的前半年,才又產生另一次波段性補漲。平均來說,施工前後至少都有一到兩成漲幅,只要能暫時忍受施工黑暗期,通車效應將有機會創造不少獲利空間。
我建議,雙北地區的置產客可選擇「捷運沿線小宅」為主,中南部則可購買「未來捷運旁、兩到三房、大樓或華廈型產品」,此類產品普遍具有穩定需求,交易量必將持續熱絡,價格認同度自然提升,相對是保值、抗跌的保證。
(作者是群義房屋總經理潘家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