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吳父鄉/台北報導】
「即便自己教談判,但每每在購屋談判也談不好;買房子是看磁場、看緣分,真的喜歡就買了吧!」劉必榮說。
劉必榮是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也是和風談判學院主持人,定期替台灣公務機關及兩岸上市公司教授談判課程。
他表示,華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根深蒂固,有別於美國人經常將「購車」當成談判實戰課程的案例,但兩岸學員最喜歡將「買房」做為實戰案例。
就談判理論,一定會提醒買家不要表現非買不可的神情;然而「好房子是不可替代的,就如同結婚,是一股衝動,喜歡就依直覺買下吧!」他說。
劉必榮剛從美國返台時,先與太太住在岳父提供的房子。1991年,他以自備款加銀行貸款,買下台北羅斯福路二段某棟住辦合一大樓,當時市價新台幣600萬元,是他生平第1筆不動產。這棟僅26坪的房子可謂劉必榮的「起家厝」,「之後,我先後在同棟大樓換屋,迄今仍在那裡留有一棟房子。」他說。
1992年,劉必榮認為剛買的房子太小了,他便在同棟大樓以1,500萬元買下49坪的房子,而第1筆房產則以800萬元賣出;僅僅1年,首棟房漲幅就達33%,可見當時台灣房市盛況。
1996年,因台北捷運工程的噪音干擾,便搬遷至木柵臨近政大的別墅;而羅斯福路的房產又在換屋過程中出售。一直到2007年兒子上高中,因心疼愛子舟車勞頓,又回到羅斯福路同棟大樓,以新台幣1,750萬元買進45坪公寓。
劉必榮以自身不動產買賣經驗解釋,就是秉持著先求有、再求好;先買小、再換大的原則,才能在持續換屋過程中買到心目中最滿意的房子。
他也建議時下首購族,可先買捷運路線末端,再慢慢換至城中心;若還是買不起大台北地區,也可以選擇交通時間1小時內的桃園等地。「若堅持一定要買在大台北地區,恐怕永遠買不到。」劉必榮說。
不過,他認為現代人不一定要買房,租屋也是選項之一。買房還是量入為出的好,若將薪水全都投入貸款,不幸成為「屋奴」,反而影響生活品質。
談到自己的投資策略,他表示沒有特殊策略,並坦承自己也曾錯失很多好房子。2007年再次回到羅斯福路大樓置產不及半年,對門鄰居剛巧要出售;他透過仲介打聽,希望能將對門買下打通,讓居住面積更寬敞。
不料,對方開價2,500萬,怎麼也降不下;對照自己稍早買價,相當於不到半年,房價漲幅逾四成,最終沒能買下。然而,目前那棟房價已約值4,000萬元。
劉必榮也建議,「術業有專攻」民眾買賣房產可委託房仲幫忙。但他坦言,仲介良莠不齊,自己也曾在與房仲交手過程,多次遇到不規範的事。買賣談判最終階段,關在小房間裡進行斡旋的逼迫感,尤其讓人不舒服。不過,房仲能保證房屋品質,避免買到海砂屋、幅射屋等問題,省去一些麻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